羅洛士遺址群 (Roluos Group) | 羅蕾寺、巴孔寺、比列科寺

羅洛士遺址群 (Roluos Group) | 羅蕾寺、巴孔寺、比列科寺

 

facebook  sya 的旅遊部落格 | Facebook

IG  sya(@sya_tour)| Instagram

 

.

比列科寺 (Preah Ko,又名「神牛寺」)

回到目錄清單↑

比列科寺

興建年代:西元 880 年

比列科寺又稱神牛寺,因陀羅跋摩一世(Indravarman I)即位後,建造當地第一座寺廟—神牛寺,是早期小型宗廟建築,以寺前臥有神牛為名。該寺廟的建築主要在祭祀祖先,一共有五座塔廟,前排中座最高者獻給吳哥帝國開國的闍耶跋摩二世。北座(右座)前排獻給其外祖父,南座(左座)前排獻給其父親,而北座及南座後方各有一小型塔廟,則分別是為了獻給其前座的妻子,也就是他的外祖母及母親。

寺外有兩層的圍牆,圍牆外有一護城河,兩層圍牆間有藏經閣。這邊的建築以磚為建材,輔以棕糖、石灰、糯米的混和物來做為磚塊的黏合,足見中國的建築技術已傳達於此。而負責重建的工程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下,全部以最傳統的方式作補強與整修,先將磚塊磨成粉,再加入剛才提到的混合物,利用這樣的物質來接著、填補比列科寺。我們等下可以看到後方的古蹟維修工作區,有一個平常將磚塊磨成粉的地方。

▲ 五座寶塔建築的比列科寺,前方有數座神牛石雕。

▲ 神牛是婆羅門教中濕婆神的坐騎

▲ 前方的圍牆及藏經閣都以頹圮殆盡

▲ 殘破的石雕

▲ 比列科寺後方的古蹟維修工作區,可以看得出一地的紅磚粉,這是要再與棕糖、石灰、糯米混合,作為比列科寺補強、維修的建材。

▲ 比列科寺前面三座寶塔的後方,為了避免倒塌,部分的建築搭起了鷹架,或是利用木樁來支撐門樑。

▲ 走入寶塔,裡面的祭祀用品早已被挖掘一空,剩下一個殘破的小洞穴。

▲ 寶塔門邊的古文字石刻


 

巴孔寺 (Bakong)

回到目錄清單↑

巴孔寺

興建年代:西元 881 年

巴孔寺是於比列科寺完成的次年,由因陀羅跋摩一世接續其父親先前的建造而完成,巴孔寺建造的用途為當時遷都至羅洛士時的國廟。巴孔寺是第一座吳哥遺跡裡以砂岩作為主要建材的建築,這座寺廟山周圍環繞了八座小建築,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方位各有兩座,根據碑文的記載,這裡面供奉了濕婆神的八種替身。

▲ 引道旁的長形建築

▲ 準備進入巴孔寺

▲ 站在巴孔寺的第二階建築上俯瞰

▲ 寺廟第一層的四周有大象的石雕

▲ 巴孔寺的塔頂

▲ 從巴孔寺的塔頂俯瞰,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整個巴孔寺的建築架構,四個方位的建築都是對襯且類似的,但唯有這個方位的引道兩邊有長形建築。

▲ 這則是另一個不同於我們走進的方位的巴孔寺引道


 

羅蕾寺 (Lolei)

回到目錄清單↑

羅蕾寺

興建年代:西元 893 年

羅蕾寺興建於羅洛士遺址的人工湖 Indratataka Baray 的中央,是吳哥遺址裡第一座該類型的島廟,只不過現在的人工湖已乾涸。由耶輸跋摩一世為完成其父因陀羅跋摩一世的遺願而完成。平台上共有四座磚造塔廟,前兩做獻給父親與祖父,後兩座則獻給母親及祖母。

▲ 快要頹圮的塔廟門楣 ▼

▲ 塔廟主要以紅磚建造而成

▲ 門楣上的雕刻都是在磚上敷泥雕刻而成 ▼

▲ 四座塔廟的中央有一座林迦,相連的還有四個方向由砂岩製造的排水道。祭祀時,國王澆水於林迦座上,看水流往那個方向,這將指示來年雨季來臨時,豐沛水源的取得處。

▲ 塔廟後方的假石門

▲ 羅蕾寺附近的古代僧院

▲ 年邁的僧侶。因為這附近的寺廟需要重建,因此這位年邁的僧侶透過導遊的翻譯,希望我們能夠捐一些香火錢。

▲ 位於羅蕾寺南方的現代僧院

 

 

◎ 點選「這裡」回到目錄 ◎

 

sya
sya

SYA是個喜愛旅遊、喜歡拍照、喜歡找故事、喜歡整理照片、酷愛記錄生活的不認真上班族。只要有喜歡的目標,還是能有一晚台北墾丁的戰鬥力。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找到一個很有故事的景點,然後花個五六天就為了完成一篇文章。

文章: 9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