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桃園 景點】大溪橋 | 巴洛克式的線條

大溪橋

 「大溪橋」簡介

衛星定位 (WGS84 座標)

東經(E) 121° 17′ 64.28″
北緯(N) 24° 53′ 04.44″


 

facebook  sya 的旅遊部落格 | Facebook

IG  sya(@sya_tour)| Instagram

 

 

大溪教會

大溪教會

  在馬偕日記記載在主後1873年前來大溪、三民、角板,1877年再度來到大溪,這是大攜首次接觸福音的開始,所以在馬偕日記記載1889年 10月31日設立大嵙崁教會〈大溪舊名〉禮拜堂是向原住民租房子,當時聚會人數約有20餘人,這就是大溪教會的雛型,從此以後教會慢慢進入正軌,然而 1892年4月29日信徒受到迫害,房屋被拆,信徒四散。1957年8月11日小會決議以林李如華名義代表向大溪鎮公所承租座落於草店尾處171~1號公 地約141坪〈即現在教會〉興建禮拜堂,從此以後,大溪教會進入新的一頁,1954年~1972年升格為堂會。

哥德式建築是十二世紀歐洲發展出來的教堂建築形式。在當時施工技術突破的條件下,大量運用間拱結構,將支撐的重點放在外側的扶壁上,使門窗的開口得以加大。殿堂內高聳空靈,由外射進來的天光,令信徒更能受到上帝的存在。此棟大樓在民國87年改建。

資料來源:大溪觀光導覽網

大溪老街這附近的停車場不多,就我這次去的經驗,停車場多分佈在普濟路上,所以如果你前往這裏的話,可以在這條路上找找。這次我則是循著中正路,一路的往中正公園的方向開去,沿路也都有停車位,很幸運的在大溪教會旁找到了個停車位。因此,這棟哥德式建築的長老教會就自然成了我此行的第一個景點。

▲ 矗立於仁愛路與普濟路交叉口的大溪教會,因為哥德式特殊的建築風格,格外的顯眼。

▲ 圖中左側就是中正公園,循著左手邊的路一直前行,就會接到大溪和平老街的入口

 

大溪老街

大溪老街

  大溪老街包含了和平老街(木器街)、中山老街(藝文街)、中央老街(傳統商店街)、中正老街(美食街)、迷宮巷等。清光緒年間,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,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,大溪於是成為樟腦、茶業、木材、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,此地因佔物產資源豐富之優勢,乃吸引了英、德、西班牙及華僑等商人在此設店於街上,而和平老街因緊臨大嵙崁的河運碼頭,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,洋行、茶館,各式商店沿街林立。日據時期,日本總督府制定「市區改正」計劃;即現今之都市計畫,進行馬路的拓寬與拉直,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,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,石材、雕塑各式吉祥圖案,及歐風之拱門、樑柱,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,此乃和平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之源起。

資料來源:大溪觀光導覽網

大溪老街的長度並不長,但再加上鄰近的中正公園與大溪橋,正好是個闔家半日、一日的簡單行程。幾次來到大溪,或是行經大溪總是車潮為患,所以開車來這裡可要有點心理準備。但我回家之後才發現,原來這附近有四條的老街,我這次只有蜻蜓點水般的走了其中的一條罷了。以後有機會,再來看看其他條老街,看看有沒有特殊的地方,再與大家分享。

▲ 循中正路前往大溪老街,在中正路底就會看到中正公園,中正公園的入口有一座蔣中正的銅像。

▲ 中正路底有間頗具人氣的滷味店,我們買了幾片豆干來嘗鮮,豆干非常的嫩,口感的確不同於一般滷味店裏的豆干。讚!

在中正公園的一端,我們看到一大群人圍在一個地方,鑑於人性的本能,我們也就湊了上去,原來是個現場烤漆彩繪的表演。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觀摩這樣的表演,這 位大師就拿著紙、噴漆、簡單的噴漆圖形模具、還有噴火的工具,就這麼的做起畫來。旁邊圍了一大群的人,目不轉睛的盯著那座可以旋轉的作畫平台。

▲ 一剛開始,只看到這位彩繪作家在紙板上勾勒些線條,搭配著疊著幾個模具,讓人對結果摸不著頭緒。

▲ 在大家的一頭霧水下,一麼和尚的形就這麼從一堆莫名的線條與圓形模具下出現了。

▲ 還能噴上個「佛」字呢,不是用寫的喔,是用紙板的模具拼湊起來的,厲害!

▲ 地上則散佈著他今天的作品

▲ 和平老街從中正公園進去的方向,入口處就有一個賣著傳統口味麥芽糖攤位,我們買了四種口味,強烈推薦大家蔓越莓口味的麥芽糖,讚!

▲ 過了麥芽堂攤後,約走一百多公尺後才會進入到真正的老街。一剛開始還多是現代化的建築。

▲ 在過了福仁宮後,便開始進入了真正的老街

▲ 這裡的老街還保有數十年前日據時代整建後的建築風格,如果不看這些設在騎樓下的攤販的話,還真有點深處異地的感覺呢。

▲ 老街騎樓下的攤販已經稍稍讓老街失去了點原本該有的韻味。

▲ 感覺上,這裡的攤販賣的東西跟其他的老街、甚至九份其實都很像。


 

大溪橋

大溪橋

  自從大溪水運被陸運取代之後,橫跨大漢溪兩岸的橋樑顯得極其重要,日治時期日本人於西元1934年(日本昭和9年)落成大溪橋,當時是一座全長280公尺典雅的鐵線吊橋,橋面上甚至鋪設了「輕便鐵道」,尤見橋樑之重要,後來國民政府來台,拆除鐵線吊橋改建為水泥橋,是為台三線省道橋樑之一,但是橋梁狀況頻傳且不堪使用,於是另造「武嶺橋」於1994年啟用取代了大溪橋功能,此後大溪橋算是功成身退,直到2001年在大溪鎮公所與省公路局規劃之下動工修繕美化工程,並於2004年完工啟用。

 資料來源:大溪旅遊網

來到大溪老街,除了看老街的建築與品嚐小吃外,另一個吸睛的景點就是全長280公尺的大溪橋。這座橋與騎前身武嶺橋很大的不同,除了外型之外,就是它只供民眾徒步及自行車通行。

▲ 全長 280 公尺的大溪橋。

▲ 從中正公園下大溪橋的階梯有點陡峭,下階梯時要注意安全。

▲ 雖然大溪橋看起來很有歐式的風格,但以水泥代替石材的仿建築,其實做工稍稍有點粗糙,這是有點美中不足的地方。

▲ 大溪橋上滿是如織的遊客

▲ 橋下的大漢溪景色與大安溪峽谷的地質感覺很相似

 

sya
sya

SYA是個喜愛旅遊、喜歡拍照、喜歡找故事、喜歡整理照片、酷愛記錄生活的不認真上班族。只要有喜歡的目標,還是能有一晚台北墾丁的戰鬥力。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找到一個很有故事的景點,然後花個五六天就為了完成一篇文章。

文章: 989